(3)-《漂亮朋友》


    第(1/3)页

    第7章 春风得意(1)

    乔治·杜洛瓦第二天醒来,心头像是压了块石头。

    他慢吞吞地穿好衣服,坐在了窗前,不觉陷入沉思。

    他感到浑身疼痛,仿佛昨天挨了一顿棍棒。

    思来想去,他觉得,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设法先弄点钱来还德·马莱尔夫人,于是前往弗雷斯蒂埃家。

    弗雷斯蒂埃正坐在书房的壁炉前烤火,见他进来,劈头向他问道:“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有点急事儿。我欠了点债,这关系到我的名声。”

    “是吗?在赌场欠下的?”

    杜洛瓦犹豫了一下,最后答道:“是的。”

    “数目大吗?”

    “五百法郎!”

    事实上,他只欠德·马莱尔夫人二百八十法郎。

    弗雷斯蒂埃怎肯相信?随即问道:“是欠了谁的呀?”

    杜洛瓦一时无语,半晌方才回道:

    “……一位名叫……德·卡勒维尔的先生。”

    “是吗?他在哪儿住?”

    “他……住在……住在……”

    弗雷斯蒂埃哈哈大笑:

    “是在一条叫做‘胡编乱造’的街上住吧,是不是?亲爱的,别耍我,我认识这位先生。既然你大老远地跑一趟也不能白辛苦,二十法郎倒还可以借给你,多了没有,你看行吗?”

    杜洛瓦只得收下他递过来的一枚金币。

    之后,他挨家挨户,到所有熟人家求了一遍,到下午五点,总算借到八十法郎。

    然而仍缺二百法郎。他把心一横,决定暂且留下这借来的钱,一边喃喃自语道:“罢了,我用不着为还这臭婊子的钱而这样着急上火,反正以后有钱了会还她的。”

    之后半个月,他省吃俭用,过着清心寡欲、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坚定的决心始终毫不动摇。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旧态萌发,又对女人害起相思病来了。他觉得自己好像离了女人有好多年,如今一见到女人就像在海上漂泊已久而重返陆地的水手一样,心潮澎湃,魂不守舍,不能自已。

    于是,一天晚上,他又来到了“风流牧羊女娱乐场”,希望能在此见到拉谢尔。果不其然,他一进去,便瞥见了她。原因很简单,拉谢尔几乎不怎么离开此地。

    他伸出手,微笑着向她走了过去。拉谢尔从上到下细细打量了他一眼:“你还来找我干什么?”

    杜洛瓦立即满脸堆笑:“好啦,别再耍小孩子脾气啦。”

    拉谢尔转身就走,给他甩了一句话:“像你这样厉害的角色,咱斗不过,躲得过。”

    这句话说得毫不留情。杜洛瓦听了,脸上顿时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只得怏怏不乐而归。

    这期间,病秧子弗雷斯蒂埃成天不停地咳嗽,如今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了。尽管这样,他对杜洛瓦却仍然很苛刻,在报馆里天天指使他做这个干那个,使他不得空闲。一天,他因心情烦躁,又狠狠地咳了一阵,见杜洛瓦没有弄来他索要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

    “他妈的,没有想到你竟然笨到如此境地!”

    杜洛瓦真想走过去扇他一耳光,但他还是压住胸中的怒火走开了,然而心里却发狠道:“别狂,总有一天我会爬到你头上去的。”

    说着,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老兄,等着瞧吧,我可要让你戴顶绿帽子了。”

    他为自己能想出这个主意不禁有点自鸣得意,于是搓着手,向外走去。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便行动了起来: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弗雷斯蒂埃夫人,先探听一下情况。

    进入房间时,弗雷斯蒂埃夫人正在一张长沙发上半躺着看书。

    她身子动都没动,只是侧过头,将手伸给他:“你好,漂亮朋友。”

    听到这个称呼,杜洛瓦感觉像是被打了一记耳光:

    “你为什么这样叫我?”

    弗雷斯蒂埃夫人笑道:

    “前段时间见到德·马莱尔夫人,才知道原来她家里都这样叫你。”

    一听到她谈起德·马莱尔夫人,杜洛瓦不觉心里一阵发慌。但是见她始终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他也就很快镇定自若了。再说,他又有什么可惊慌害怕的呢?

    弗雷斯蒂埃夫人这时又开口道:“你可是惯坏了她了。至于我,一年到头也难得有个人,会想到来看看我。”

    杜洛瓦挨着她身边坐了下来,带着一种新鲜敬慕,将她仔细端详了一番,如同一位收藏家在鉴赏一件古玩。她有着一头柔软而又温馨的金发,肌肤洁白而又细腻,真的是难得一遇的一个尤物。

    杜洛瓦心里想:“跟那一位比起来,真的是有天壤之别啊。”

    对于拿下她,杜洛瓦相信自己成功在握,宛如摘树上的果子一样,手到擒来。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没来看你,是觉得这样会好些。”

    弗雷斯蒂埃夫人疑惑地看着他:“这是怎么说?为什么?”

    “为什么?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没有,我什么也没看出来。”

    “知道吗?我已经爱上了你……不过还不太深……我不想让自己完全坠入……”

    弗雷斯蒂埃夫人反应淡然,既没有深深地惊诧,也没有不悦之感,更没有芳心遂愿的得意媚态。她慢条斯理地说道:“啊,你要来看我,尽管来就是了。不过任何人对我的爱,都不会长久。”

    杜洛瓦怔怔地看着她,使他感到惊讶的与其说是这番话,不如说是那沉着的神态,他随即问道:“何以见得?”

    “因为这完全是徒劳,其中道理,你很快就会明白。如果你早一些说出自己的担心,我不但会打消你的顾虑,而且会让你放心大胆地常来。”

    杜洛瓦不禁有些伤感,叹道:“如此说来,感情难道可以任意控制?”

    弗雷斯蒂埃夫人转过身,向他说道:“亲爱的朋友,对我来说,一个钟情的男子将无异于行尸走肉。他会变得愚不可及,岂止愚蠢,甚至是极其危险。因此那些对我因萌发恋情而爱着我或有此意愿的人,我一律和他们断绝密切往来。因为首先,我讨厌他们;其次,我觉得他们很像是随时会发作的疯狗而对他们心存疑虑。因此在感情上我同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直到他们彻底‘病愈’。这一点请你务必铭记于心。我很明白,爱情在你们男人看来不过是一种欲念的表现,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爱情是一种……心灵的结合,男人们是不信这一套的。对于爱情,你们男人的理解仅限于表面,而我看到的却是实质。请……把眼睛转过来看着我。”

    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面色平静而冷漠。接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请听明白,我永远不会做你的情妇。如果你死抱住自己的念头不放,最终不仅是一场空,甚至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后果。好了……既然已经把话说开了……我们仍可成为两个好友,两个名副其实,没有任何杂念的好友,你觉得怎样?”

    杜洛瓦意识到,话既已说到这个份儿上,那就是已经不可挽回的了,任何努力都将徒劳无功。他因而立即果断地拿定了主意,就按她说的做。为自己能结交这样一位异性知己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他将双手向她伸了过去:

    “夫人,从今后,我将一切按你的意愿行事。”

    弗雷斯蒂埃夫人从话音中感到,这是他肺腑之言,于是将两手也向他伸了过去。

    杜洛瓦在她的两只手上分别吻了吻,然后抬起头,只是说了这么一句:“唉!要是我能早一些结识像你这样的女人,我该会多么高兴地娶她为妻!”

    这是所有女人都爱听的直探心底的恭维话,弗雷斯蒂埃夫人也是满心欢喜。这一回,她倒是感动了,因此迅速地向杜洛瓦看了一眼,这目光既充满感激,又令人魂不守舍。

    随后,见杜洛瓦并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说下去,就将一只手指放在他的胳臂上,十分温和地说道:“我可要马上就尽我这朋友的职责了。亲爱的,你也未免太粗心了……”

    说到这里,她犹豫了一下,接着问道:“我可以坦率相告吗?”

    “当然可以。”

    “什么也不必顾忌?”

    “没错。”

    “那好,瓦尔特夫人一直很看重你,你应当去看看她,想办法讨得她的欢心,她是个正派女人,听清楚了吗?非常正派。但你仍然可以因此向她说几句恭维话。啊!你可不要心存妄想……想从她那里捞点什么。若是你能给她留下良好印象,将来的好处是少不了的。我明白,你在报馆里地位低下,至今不见起色。不过你不用担心这点,报馆对所有编辑都一视同仁。因此请相信我的话,找个时间去看看瓦尔特夫人。”

    杜洛瓦微笑道:“谢谢你的关照……你已成为我的保护神。”

    接着,他们又聊了些别的事情。

    为了表明他很愿和她一起待着,他坐了许久。临走之前,他又问了一句:“咱们已经成为了朋友,这可是说定了?”

    “当然。”

    见自己刚才的恭维话已然产生了效果,他又强调了一下,说道:“哪天万一你成了寡妇,我会前来顶替。”

    说完他便走了出来,以免又跟她心生龃龉。

    现在的问题在于,他要去拜访瓦尔特夫人,却要费一番周折,因为她的家还不是他所能轻易去的,再者他也不想唐突前往,免得闹出什么笑话。老板倒是对他挺不错,颇为器重他的才干,遇上什么棘手的事情,总是交给他去办理打点。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这层关系,进入他家呢?

    在一天早上,他起了个大早,等市场开门后,花十个法郎从那里买了二十来只上等的梨。他把梨装进筐子里,用绳子捆好,看上去让人感觉是从远方带过来的,然后亲自送到瓦尔特夫人寓所的门房处,并留下一张名片,在上面匆匆写了几个字:

    这筐梨是使人今晨由诺曼底捎来的,恳请瓦尔特夫人笑纳。

    乔治·杜洛瓦

    第二天,他在报馆在他名下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瓦尔特夫人的回信,信中对他所送礼物深表谢意,并说星期六她在家,届时请他过去坐坐。

    这样到了星期六,杜洛瓦便就应邀前往了。

    瓦尔特先生在马勒泽布大街有两幢式样相同、连为一体的楼房,其中一部分对外租了出去——讲求实际者皆以节俭为乐,其余部分由自己居住。两座楼只有一个门房,设在两个门洞之间。若是有客来访,只需按铃便可通知房主或房客。门房穿着类似教堂侍卫的华丽制服,粗壮的小腿上套着一双白色的长袜,外衣上的金色纽扣和大红衬里也十分耀眼,使两座大门一眼看去就显示出一种富家豪宅的气派。

    会客室设在二楼,进入会客室之前的是一间挂有壁毯和门帘的候见厅。两个听差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其中一位接过杜洛瓦的大氅,另一位接过他的手杖,旋即推开一扇门,先行几步,随后便闪在一边,让客人进去,同时对着空无一人的客厅大声通报了一下来客的姓名。

    初次到这种场合的杜洛瓦,显得有些惴惴不安。他往四周打量了一番,忽然从一面镜子中看见似乎远处坐着一些人。由于镜子造成的错觉,起初他走错了方向,之后便穿过两个空无一人的房间,走进一间类似贵妇专用的那种高雅客厅里。挂在客厅四周的蓝色丝绒,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上。一张圆桌旁围坐着四位女士正在低声谈论着什么,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杯茶。

    经过一个时期以来巴黎生活的锤炼,特别是身为外勤记者而得以经常接触地位显赫的人士,杜洛瓦对于出入社交场合,可以说已相当游刃有余了。话虽如此,鉴于刚才在进门时遇上的那种阵势,后来又穿过了几个没人的房间,他心中仍不免有些慌乱。

    他一边在那四位女士中用目光搜寻哪一位是主人,一边有些小心翼翼地说道:

    “夫人,恕我冒昧……”

    瓦尔特夫人伸过一只手来,口中说道:“先生,您能来看我,真是太好了。”

    杜洛瓦俯身在她的手上亲了亲,然后身子往下一沉,往她指给他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去,由于没有仔细看清楚椅子的高矮而差一点儿摔倒。

    房间里忽然一阵静默。一位女士又接着刚才的话题开始谈了起来,说天气虽已开始冷起来,但也还不够冷,既无法阻止伤寒病的流行,又不能去溜冰。于是几位女士围绕巴黎最近出现的霜冻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话题之后便就转到了各人喜欢的季节上,所述理由如同漂浮在房间内的尘埃一样,十分淡然无味。

    门边传来一阵声响,杜洛瓦扭头看了过去,发现一位胖胖的女人从两扇玻璃门之间走来。她一进入房内,女客中便有一位站起身,同众人握握手走了。杜洛瓦目送她走过一间间房间,一串黑如墨玉的珠子在穿着黑衫的后背上闪闪发亮。

    因客人的一来一去而出现的躁动很快就无声无息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一下谈起了摩洛哥问题和东方的战争,另外还谈到了英国在非洲南部所遇到的麻烦。

    女士们谈论这些事物并没什么独特的看法,更像是在背台词,这种合乎时尚的“文明戏”在社交界早已司空见惯。

    门边这时又有一位金发卷曲的娇小丽人走了进来,她一到,在座的一位身子干瘦的高个子女客便起身告辞了。

    此时话题转到了林奈先生是否有可能进入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学院,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成立于1635年。学院有院士四十名,通过推荐和选举产生。新来的客人认为,他无疑是争不过卡巴农·勒巴的。因为卡巴农·勒巴用法语改编的诗剧《堂吉诃德》是那样出色。

    “你们知道吗?这个冬天这出诗剧就要在奥德翁剧院上演。”

    “真的吗?这是一种很有文学价值的尝试,到时候,我一定要去看看。”

    瓦尔特夫人说话时,神态是那样静雅,不慌不忙,使人颇感亲近。由于对所谈的问题早已胸有成竹,她对自己要说的话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犹豫不定。

    她发现天已黑下来了,于是按了一下铃,吩咐仆人点灯,同时十分注意地倾听着客人们天南海北的谈话,并想起忘记去一趟刻字店,订做几张下次晚宴的请帖。

    她的身体已稍稍发福,但是面庞依然秀美。这也难怪,她此时的年龄已处于日益人老珠黄的时刻,现在靠的全是精心的保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调理的,经常使用润肤膏来保持皮肤的光洁。对于任何问题,她似乎都显得相当稳重,既不急不躁,又颇有章法。显然她属于这样一类女人:她们的思维酷似排列有序的法国花园,绝无凌乱之感。此花园虽然并没什么奇花异草,然而也并不缺少引人入胜的魅力。她注重现实,为人审慎,观察细微,一步一个脚印,而且心地善良,忠厚待人,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是那样虚怀若谷,雍容大度。

    她注意到,杜洛瓦进来后还未发一言,别人也没有谁同他交谈,因而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在座的女士不知哪儿来的浓厚兴致,仍在没完没了地议论着谁会入选法兰西学院的问题,于是她向杜洛瓦问道:“杜洛瓦先生,您所知道的情况,必然胜过在座诸位。可否问问,您倾向于谁?”

    杜洛瓦不假思索地答道:“夫人,对于这个问题,我所思索的,并非是历来总引起人们争议的候选人资格,而是他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并非是他们有哪些发明或是著作,而是他们患有何种疾病。他们是否用韵文翻译了洛卜·德·维加洛卜·德·维加(1562—1635),西班牙剧作家。的剧作,这不是我所关注的,我所关心的是他们的身体器脏现状怎样。因为我认为,如果能发现他们之中有谁得了心脏肥大症、尿蛋白症,尤其是初期脊髓痨,将要比看到某人就柏柏尔人柏柏尔人,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诗歌中对‘祖国’一词的理解所写的又臭又长的论文,强过上百倍。”

    此言一出,举座震惊。房间里一片静寂。

    瓦尔特夫人微笑着问道:“何出此言?”

    杜洛瓦答道:“对于任何事情,我所关注的,是它会在哪一方面激起女士们的兴趣。夫人,就法兰西学院而言,你们对它真正感兴趣,是在得知一位院士命归黄泉之时。院士死得越多,你们也就越是高兴。因此,为了能使他们死得更快,应该选进去那些老态龙钟、百病缠身的人。”

    看到大家依然有些惊愕难解,他又说道:“我也和你们一样,喜欢浏览巴黎各报本地新闻栏中有关院士去世的噩耗。一有这种事儿发生,我马上想到的是,这个空缺将会由谁来补上。然后便将可能的入选者列个名单。每当这些名留青史的人士有一个不幸亡故,这种很有意思的小游戏,在巴黎的各个沙龙都是常见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神与这四十个老翁的游戏’。”

    听了他这通高论,虽然原先的惊愕尚未完全散去,几位女士的脸上已开始浮出笑容,因为他的看法确实颇为独到。

    杜洛瓦最后站起身说道:“女士们,候选者能否当选,就看你们了。既然你们挑选的标准,是希望他们快快死去,当选者应当是越老越好。至于其他,你们就用不着去操心了。”

    说完之后,他十分潇洒地向众人欠了欠身,然后转过身,便扬长而去了。

    他一走,一位女士急急问道:“这年轻人是谁?他可真不简单。”

    瓦尔特夫人说道:“他是我们报馆的一个编辑,现在只在报馆里做些不起眼的小事。不过我相信,很快他就会青云直上的。”

    走在马勒泽布街上,杜洛瓦心里喜不自胜的,脚步也特别轻快。一想起刚才告别出来的一幕,他不禁春风得意,自言自语道:“看来这第一炮是打响了。”

    这天晚上,他又去找了拉谢尔,两人终于重归于好。

    之后一星期,他是双喜临门:先是被任命为报馆社会新闻栏主编;之后是收到瓦尔特夫人的请柬,邀他去她家做客。他一眼就看出,两件事显然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毫无疑问,《法兰西生活报》本就是为获得滚滚财源而创办的,因为报馆老板就是一位见钱眼开的人物。对他而言,办报和当众议院议员不过是一种谋财的手段。别看他满口仁义道德,成天笑眯眯的,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但在用人问题上,无论是哪方面的工作,所用的人都必须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而看准了的,必须是胆大心细、深有谋略而又能随机应变者。在他看来,被任命为社会新闻栏主编的杜洛瓦,显然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此前,社会新闻栏主编一职一向由编辑部主任布瓦勒纳先生兼任。这是一个老报人,他循规蹈矩、办事刻板和谨小慎微,同一般职员没什么两样。三十多年都来,他相继当过十一家报馆的编辑部主任,但办事方式或思想方法却是一成不变。他从一家报馆转到另一家报馆,就像是吃饭,今天在这家餐馆吃了,明天又转到另一家,但是吃在嘴里的饭菜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他却几乎不去考虑或是觉察不出来。不管是政治主张还是宗教方面的观点,他都一概不闻不问。无论是在哪家报馆,他都是表现得忠心耿耿,对分内的工作更是无比熟稔,经验老到,可是办起事来却如同是个闭目塞听的聋哑人,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头人。不过他的职业道德却令人钦佩,从不做那些从其职业这一特殊角度来看显得不够诚实,不够厚道的事情。

    瓦尔特先生自然对他颇为赏识,但仍时时希望能另外找个人来负责社会新闻。因为用他的话说,社会新闻是报馆的生命。通过它,可以发布消息,散播谣言,对公众心理和金融行情施加影响。因此该栏目在报道上流社会所举行的相关晚宴时,必须善于不动声色,通过暗示而不必明言,把重要消息捅出去;必须能够含而不露,稍稍一点就能让人猜出你的弦外之音,或是轻描淡写地否认两句而让谣言更加炽烈,或是含糊其辞地加以肯定,使已宣布的事情没有任何可信度。与此同时,这一栏还要办得人人爱看,不管何种人每天都能从中得到与己有关的消息。这样就必须通盘考虑,考虑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考虑到方方面面及所有的人;总而言之,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军人还是艺术家,教会人士还是大学师生,各级官员还是身份特殊的高等妓女,都应囊括在内。

    不言自明,负责掌管社会新闻栏和该栏的外勤记者应当是这样一个人:此人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处小心谨慎,对任何事都不轻易相信,同时又具有远见卓识,为人机警、狡黠、灵活,智谋深远,观察敏锐,一眼便能辨别所获消息的真伪,判断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及哪些事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并知道应如何报道方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布瓦勒纳先生从事报业多年,然而尚不够老练,智少谋短,尤其是天生愚拙,不善透过老板的只言片语而揣摩其内心想法。

    杜洛瓦担任此职,定会是恰如其分的,从而使这份用诺贝尔·德·瓦伦的话说,“以国家金融为依托而在政治暗礁间穿行”的报纸,在此方面的工作大大加强。

    《法兰西生活报》的“真正编辑”即幕后人物,是同报馆老板搞的那些投机事业直接相关的五六个众议院议员,因此在众议院被称为“瓦尔特帮”。他们由于同瓦尔特合伙或借助于他而大发横财,因而颇受人们的羡慕。

    政治编辑弗雷斯蒂埃不过是这些实业家的傀儡。他不过是他们的意图的执行者。要是有重要文章要发表,他们便向他授意,由他执笔,而他总是把文章带回家去写,说是家里比较安静。

    为了使报纸带有文学色彩和巴黎特色,报馆聘请了两位各有特长的著名作家,一位是雅克·里瓦尔,负责时事专栏,另一位是诗人诺贝尔·德·瓦伦,负责文艺专栏,用新派的话说,也就是连载小说的负责人。

    另外,还以低廉的工钱,在以笔杆为生、生活拮据的大批文人中,雇了几位艺术、绘画、音乐和戏剧方面的评论家,以及一位负责刑事案件的编辑和一位负责赛马报道的编辑。最后,还有两位来自上流社会的女士,分别以“红裳女”和“素手夫人”的笔名,经常寄来一些稿件,介绍社交界的各类趣闻,探讨诸如时装、礼节、高雅生活和处世之道等方面的问题,或是披露一些有关名媛闺秀的秘闻。

    所以,《法兰西生活报》这份“以国家金融为依托而在政治暗礁间穿行”的报纸,便是通过上述来自各方面的人来支撑运作的。

    正当杜洛瓦为自己被任命为社会新闻栏主编而感到喜出望外之时,他收到了那份印制精美的请柬。请柬上写道:“瓦尔特先生和夫人订于一月二十日星期四晚在寒舍略备薄酒,招待各方好友,恭请杜洛瓦先生届时光临。”

    老板在恩宠之外又加宠信,杜洛瓦喜不自胜,不禁像是收到一封情书一样,对着请帖不停地亲吻着。接着,他去找了一下报馆财务,和他谈了谈经费大事。

    通常来说,社会新闻栏所配外勤记者的薪俸及这些记者所写稿件的酬金,都由该栏目的主管用其所掌管的专项资金支付。无论稿件好坏,酬金一律照付,如同果农送给鲜果店的水果一样。

    归杜洛瓦掌管的这笔钱,在初始阶段为每月一千二百法郎。杜洛瓦觉得,这钱既然到了他手中,自己当然可以扣下一部分。

    经他再三要求,报馆财务终于同意先行预支四百法郎。拿到钱后,萌生在他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立刻将欠德·马莱尔夫人的二百八十法郎还掉,但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他手中就只剩下一百二十法郎了,显然靠这点钱是难以将此栏目办好的。因此只好打消此念,等过些时候再说了。

    之后,一连两天他都忙于操持公务。他所接管的,是一间供全组人员使用的大房间,房内放着一张长桌和一些存放信件的木格。他占了房间的一头,而年龄虽大却仍整天伏案、胸前垂着乌黑长发的布瓦勒纳则占了另一头。

    放在房间中央的长桌,给了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外勤记者。他们通常都是将它当做凳子使用,或是沿桌边坐下,任由两腿下垂;或是盘起两腿,坐在桌子中央。最多的时候,常常有五六个人同时端坐在桌上,好像一尊尊中国瓷娃娃摆在那里。与此同时,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手中玩着接木球游戏。

    杜洛瓦现在也迷上了这玩意儿,并且经过圣波坦的引导和指点,已经是玩得相当有水平。

    弗雷斯蒂埃的身体,现在是越来越糟了。他最后买的那只用安地列斯群岛优质木料制作的小木球,虽然无比心爱,但玩起来已经是力不从心,只好送给了杜洛瓦。杜洛瓦则是一身的劲儿,一有空闲,就不知疲倦地抛起那系于绳子末端的小木球,同时低声数着数:“一——二——三——四——五——六……”

    有志者事竟成,就在他要去瓦尔特夫人家赴宴的那天,他终于能一口气玩到二十。这在他身上可是头一次,心中不觉一阵惊喜:“看来今天是我的好日子,真是事事如意。”他这样想倒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说实在的,在《法兰西生活报》这间办公室里,只要一个人木球玩得好,就必会平步青云。

    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装扮一番,他早早就离开了报馆。走在“伦敦街”上,他忽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个身材不高的女人,正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向前走着,看上去样子很像德·马莱尔夫人。他顿时感到脸红耳赤,一颗心怦怦直跳,于是穿过马路,想从侧面再看一看。不想对方这时停下脚步,也要到马路这边来。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看错了,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常常问自己,如果哪一天同她面对面地走到一起,自己该怎么办?是跟她打招呼,还是假装没看见?

    “我不会碰见她的。”他心里想。

    天气很冷。路旁的水沟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在昏黄的路灯下,人行道灰蒙蒙的,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回到住所,杜洛瓦向四周扫了一眼,心中想道:“我该换个住所了。对我来说,现在是再也不能住在这种地方了。”

    他心潮起伏,兴奋难以自已,简直想到房顶上去跑上两圈,宣泄一下心中的喜悦。他从床边踱到窗口,嘴里大声自言自语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运气真的来了!我要写封信告诉爸爸。”

    他常年不断地给家里写信。父亲在诺曼底一条山间公路旁开了一家小酒馆,从隆起的山坡向下望去,里昂城和广阔的塞纳河河谷尽收眼底。每次接读儿子的来信,酒馆里总沉浸在一片忘情的欢乐中。

    杜洛瓦也常收到父亲的来信。蓝色信封上的粗大字体,是父亲以他那颤抖的手亲笔写下的。每次来信,开头总是这样几句:

    亲爱的孩子,给你写这封信没什么其他的事,只是想告诉你家中平安,我和你母亲都好。这里一切如故,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过,有件事仍想对你说一说……

    而杜洛瓦对村里的事情,邻里的变迁,地里的收成等,也一直很是牵挂。

    现在,他一面对着那个小镜子系着白色的领带,一面在心里说道:“明天我就给父亲写信,告诉他这一切。老人家做梦也想不到,我今晚竟然会到那样的地方去赴宴,他知道后不知道会惊奇成什么样儿呢!说来也是惭愧,这样的饭菜,他一辈子都没尝过!”

    想至此,酒店厅堂后面那黑咕隆咚的厨房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墙上挂着一排黄灿灿的铜锅。一只猫伏在壁炉前,头向着炉火,看上去酷似传说中狮头羊身、口中喷着火的怪兽。木质桌子因常年泼洒汤汤水水而在表面积起了一层厚厚的油垢。桌子正中,是一盆正冒着汽的热汤。一支点着的蜡烛,就放在两个菜盆之间。杜洛瓦仿佛看到,一对乡下装束、手脚已不太灵便的老人,即他的父亲和母亲,正坐在桌旁,小口小口地喝着汤。他是那样熟悉他们苍老脸庞上的每一道皱纹,以及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他们每天面对面坐在桌前吃晚饭时互相间会说些什么,他都能猜到。

    于是他想:“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回去看看他们了。”就在这时,他的修饰已经完毕,于是吹灭蜡烛,走下楼去。

    他沿着环城大街往前走着,走过来几个妓女和他搭讪,拉起了他的胳膊。他抽出胳膊,满脸鄙夷地叫她们滚开,好像她们看轻了他,污辱了他……她们这是把他当做什么人了?这些臭婊子们怎么竟连自己面前现在站的是什么人也分辨不出来?一套黑色的礼服穿在身上,而今又正要到一家富有、知名、地位显赫的人家去赴宴,他感觉自己已经在转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地地道道上流社会的绅士。

    他迈着沉稳的步履,走进了瓦尔特先生家的前厅,几个高高的铜烛台照得整个大厅灯火辉煌。然后,他将手杖和大氅交给两个迎上前来的仆人,神态是那样自然。

    所有厅堂都亮如白昼。瓦尔特夫人正站在第二间也即最大的一间客厅前迎接来客。她亲切和蔼,对杜洛瓦的到来深表欢迎。杜洛瓦接着和两个先他而到的人握了握手。这便是身为议员的《法兰西生活报》幕后编辑菲尔曼先生和拉罗舍·马蒂厄先生。他是一位在众议院十分有影响的人物,所以在报馆内享有特殊的声望。谁都觉得,他坐上部长的席位,那是迟早的事儿。

    不久,弗雷斯蒂埃夫妇也双双来到。弗雷斯蒂埃夫人今天穿了身粉红色衣服,显得格外端庄秀丽。杜洛瓦见她一来就跟两位议员随便交谈,不禁暗自吃惊。她站在壁炉旁,嘀嘀咕咕和拉罗舍·马蒂厄先生足足谈了有五分多钟。她丈夫查理则是一副疲惫虚弱的样子,这个月他又瘦了不少,而且一直咳个不停,口中却不止一次地说道:“看来我必须下定决心,这个冬天剩下的日子,非去南方度过不可。”

    这时,诺贝尔·德·瓦伦和雅克·里瓦尔两人,也一起来了。然后,客厅尽头的一扇门突然打开,瓦尔特先生带着两个身材高挑、二八芳龄的少女走了进来,其中一个长得花容月貌,另一个却丑陋不堪。

    虽然杜洛瓦知道老板是有女儿的,但在这时仍还是有些吃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老板的这两个女儿,不过是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没有机会见到她们。这正如遥远的国度,由于不可能去那边看看,所以也很少想到一样。再说他愿以为她们现在都还年幼,不想今天一见,才知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毫无思想准备的他,未免有一点儿不知所措。

    经过一番介绍,她们俩分别伸过手来,跟他握了握,接着便在一张显然为她们准备的小桌旁坐了下来,开始摆弄放在柳条筐里的一大堆丝线轴。

    还有几位客人尚未到来,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着,大厅里出现了这种类型的晚宴在开始之前所常有的拘束。客人们都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天的忙碌,精神上尚未摆脱白天所处的不同氛围。

    正坐得百无聊赖的杜洛瓦,不禁抬起头来向墙上望了过去。见此情景,站在远处的瓦尔特先生显然想显示一下他的富有,立刻不顾他们中间尚且隔着的一段距离,对他说道:“您是在看我的这些油画吗?”他把“我的”两字说得很重。

    “我来给您讲一讲。”

    说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他端起一盏灯走了过来,一边说道:“这几幅是风景画。”

    一副出自基耶梅之手的巨幅油画《暴风雨前夕的诺曼底海滩》在墙壁中央。这幅画下方又挂了两幅画,一幅是阿尔皮尼的《森林》,一幅是基耶梅的《阿尔及利亚平原》,天边画着的是一头身高腿长的骆驼,看上去像是一座奇怪的古建筑。

    接着转到了另一面墙。瓦尔特先生像是宣布盛典的典礼官似的,带着一副庄重无比的神态说道:“这些画可都是名家的杰作。”

    这里挂的四幅画,分别是热尔维斯的《医院探视》,巴斯蒂安·勒巴热的《收割的农妇》,布格罗的《孀妇》和让·保尔·罗朗的《行刑》。这最后一幅画,画的是旺代旺代,法国旧省名。法国大革命时期,是保皇党勾结教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公开举行反叛的巢穴。的一名教士靠在教堂的墙上,一队穿着蓝军装的共和军正举枪行刑。

    第8章 春风得意(2)

    客人们继续向前走去,只见老板庄重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笑容,他指着另一面墙说道:“这几幅画,主题就没那么严肃了。”

    众人首先看到的,是让·贝罗的一小幅油画,题为:上身和下身。画家画的是,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双层有轨电车上,一位漂亮的巴黎女人正沿着扶梯往上层走去。她的上身已到达上层,而下身仍停留在下层。坐在上层长凳上的男士,看到这张年轻而秀丽的脸庞正向他们迎面而来,不禁怦然心动,目光中透出一片贪婪;而站在下层的男士则紧紧盯着这年轻女人的大腿,流露出既垂涎欲滴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瓦尔特先生把灯高高举起,脸上挂着猥琐的笑容,得意地向众人炫耀道:“怎么样?很有意思吧?”

    到了下一幅画时,他说这是朗贝尔的《搭救》:

    在一张已经撤去杯盘的桌子中央,蹲着一只小猫。它正带着吃惊和慌乱的神情注视着身旁一只掉进一个水杯内的苍蝇,已经举起了一只前爪,就要突然伸将过去,救出苍蝇。但它尚未下定决心,仍在犹豫之中。它会救出小东西吗?

    此后是德塔伊的《授课》。画的是兵营里的一个士兵,正在教一只卷毛狗学敲鼓。瓦尔特先生颇有兴致地指着画说:“这幅画的构思实在奇巧!”

    杜洛瓦赞同地笑了笑,情不自禁地附和道:“不错,实在好!实在好!实在……”

    这第三个“好”尚未说出,他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德·马莱尔夫人的说话声,因此立刻停了声。德·马莱尔夫人显然是刚刚走了进来。

    老板举着灯,仍在不厌其烦地向客人介绍其余的画。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莫里斯·勒鲁瓦以上所列各画作者,均为法国19世纪画家。的一幅水彩画——《障碍》。画面上,市井中的两个莽撞大汉正在一条街上扭打。双方都是大块头,显得力大无比。一顶轿子打此经过,见路被堵住,只好停下。轿子里探出一位妇人的清秀面庞,只见她目不转睛地在一旁观看,并无着急之意,更无害怕之感,眼神中甚至是带着几分赞叹。

    这时瓦尔特先生又说道:“其他房间内还有一些画,不过都是些无名之辈的作品,跟这些画可就是不能同日而语了。因而可以说,这间客厅也就是我的藏画展厅。现在我正在收购一些年轻画家的作品,收来后就暂且存放于内室,等到他们出了名,再拿出来展示。”

    说到这里,他突然压低嗓音,神秘地说道:“眼下正是收购的好时机。画家们都穷得要命,差不多都是上顿不接下顿了……”

    然而对于眼前这些画,杜洛瓦此刻已是视而不见,连老板的热情洋溢的话语他也充耳不闻了。因为德·马莱尔夫人正站在他背后。他该如何是好?如果过去和她打招呼,她会不会根本不予理睬,或者不顾场合地给他两句让他难堪?可是他若不过去同她寒暄几句,别人又会怎么看?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等一等再说。不过这件事已弄得他六神无主,甚至都想假装身体突然不适,借口离去了。

    墙上的画都已经看完,老板走到一边,把手上的灯放了下来,同最后到来的女客寒暄了两句。杜洛瓦则独自一人,又对着墙上的画琢磨了起来,好像这些画他总也看不够。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大厅里人们的说话声,他听得一清二楚,甚至能听出他们在谈些什么。弗雷斯蒂埃夫人这时喊了一声:“杜洛瓦先生,请你过来一下。”

    他急忙跑上前去,原来是弗雷斯蒂埃夫人介绍一位她的女友同他认识一下。这人打算举办宴会,想在《法兰西生活报》的社会新闻栏登一条启事。

    杜洛瓦急忙答道:“完全没问题,夫人,完全没问题……”

    他不敢马上就离开,因为德·马莱尔夫人此刻就站在他身边。

    突然间,他感觉自己简直高兴得快要疯了,因为他听到德·马莱尔夫人向他大声喊道:“您好,漂亮朋友,您不认识我了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