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宽松货币-《文科大唐》
第(3/3)页
秦嘉瑞提出的这个复本位制固然是看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铜钱不足,可是却同样是风险巨大。尤其是时不凡知道未来黄金会不断升职,黄金越来越升值,那反而会让黄金被收藏,同样无法解决问题。
看到了自己的方案被时不凡否决,秦嘉瑞有没有说什么,因为她非常清楚在这种宏观经济方面时不凡远比自己擅长很多。时不凡的弱点在于微观经济,秦嘉瑞在微观经济方面比起时不凡更擅长,可是宏观经济是时不凡的强项。
这种货币供应绝对是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秦嘉瑞知道既然时不凡否认了她的想法,那肯定会是合理的。
“纸币行不通,复本位制意义不大,那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铜钱的问题之上。铜钱不解决,那一切所谓调控都是缓解,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通缩问题。哪怕古代弄什么‘当五’’当十’‘当百’的大钱,这样其实也都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时不凡想。
古代往往会铸造一些大钱,也就是也许只有两个铜钱的重量,可是却当做了五个来用。当然,有些更过分,五个铜钱的重量,甚至能够“当百”来用。
刚开始这种方法确实有助于缓解通缩,百姓也都愿意认可。可是当后来官府现了这样做的爱好处,开始大量不加节制的铸造大钱,反而减少了普通小钱的铸造。因为在官府眼里大钱更值钱,本来铸造几个铜钱的,现在可以铸造“当百”,那这样不是很好吗?
可是这样反而造成了这种货币生态的崩溃,百姓不愿意信任这种大钱,反而会让大钱重新回归他的真实价值。这个就和后世某些政府只是印制大面额钞票,可是却不印制小面额的钞票一样。虽然刚开始百姓愿意接受,可是一旦钞票面额极度虚高,那百姓同样会重新调整市场的价值。
归根究底,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会自己纠正很多东西,哪怕官府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彻底取代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政府只能够适当调控,可是却并不能彻底取代市场。这个大钱的策略,最后同样崩溃,因为官府管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最后还是让市场强行修正了回来。
“唐朝中后期也就是这样,那些‘大钱’最后同样崩溃,通过大钱来解决通缩,这个也是行不通的。”时不凡想道。
通缩问题一直贯穿着整个唐朝,是唐朝都无法解决的事情,甚至蔓延到了宋朝,宋朝对此也都头痛不已,不得不弄出了各种“铁钱”,交子会子等等纸币,最后同样崩溃。直到明朝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才让中国成功的进入了银本位,算是暂时缓解了。
“通缩问题,贯穿着中国整个古代历史啊!”时不凡抓着脑袋想。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