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四章 人的需求与环保-《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不过他将姜玉钦派回苏州了。

    姜玉钦的老家是苏州吴中的。作为董书恒的大秘,他还要做董书恒的耳目。

    所以董书恒就将他派到苏州去调研。

    “总统,说实话,苏州的发展真的很快,这里的位置好,紧挨着沪上这个出口的基地。生丝的产业发展飞快,我走在乡下能够看到大块的桑田。缫丝厂随处可见,甚至是一些小镇都有竖着大烟囱的缫丝厂。”姜玉钦描述道。

    “你不能也报喜不报忧啊,文轩。”董书恒笑道。

    “问题真的存在,总统,我觉得这土地都用来种桑树也有问题,丝绸总不能当饭吃。咱们复兴军的粮食产地是多了,这几年粮价下降的厉害。大家转向更加赚钱的桑蚕养殖,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感觉这样不是长远之计。”

    “这样有一个后果,那就是今后,我们的主要粮食产地都将转移到本土之外的大华夏圈国家。太湖周边原本是本土最主要的稻米产区,现在大家却都在吃南洋的稻米。南洋那里都是大田种植,而且有大量的土人劳工,生产成本非常低。”

    董书恒点头道:“嗯,你说的没错,粮食安全的确很重要,这应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有什么想法吗?”董书恒问道。

    “总统,我想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种桑养蚕比种地赚钱,那么大家将自己的地种桑,也无可厚非。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粮食的价格,但是现在大华夏圈内部自由贸易,零关税之下,没办法通过关税来调控。”

    “只能由政府给予种粮补贴,提高种植粮食的收益。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律法划定基本农田,制定一条粮食生产的红线。在基本农田的范围之内只能种粮食。但是这样的话,势必会有让地方上产生反感,还降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

    “这次我还发现,现在在城市务工,虽然比种地辛苦,但是收入却要比普通的种地农民要高。而且城市中的教育设施更加完善,在城市务工,子女受到教育的水平更高。”

    董书恒点了点头,姜玉钦给的建议已经很成熟完善,显然他在之前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个外表有书生气的中年人富有政治智慧,思想也比外表看起来更加的成熟稳重。

    “以后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势所趋,依靠农业能够支撑的人口数量有限。以后更多的人口是要靠工业和服务业来养活。”

    “而且,农业毕竟只是一个基础产业,满足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像我们之前提出的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那么在温饱解决了之后,人是要有更高的需求的,概括来说就是精神上的需求,人活着要发展、进步,要被外界认可……”董书恒继续说道。

    姜玉钦认真地听着,不愿意错过一个字。每次跟董书恒讨论问题都能够对他自己带来很大的收益。

    “总统,另外我还发现,现在苏州城的奢靡之风有些严重,有些人在这几天突然富了起来,他们建造大房子,终日举办各种酒席宴会。苏州城最大的酒楼有七层高,终日灯火通明,听说这家酒楼一天消耗的食材就价值几万华元,里面价值上百华元的酒席都算是平常的。”姜玉钦皱着眉头说道。

    他毕竟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官员,虽然这几年身居高位,也去过一些高档的宴席。

    但是新京城的范围要好的多,董书恒提倡简餐和自助餐,反对餐桌浪费。

    在新京成的一些高档场所,也只是装饰豪华,但是吃的东西也只能算是精致而已。

    否则一旦被人举报铺张浪费,酒店就要面临整改。

    但是这个政令也就在新京的周围被贯彻执行。

    到了地方上,尤其是江南这种富人云集的地方。反对铺张浪费的法令基本上都是形同虚设。

    实际上姜玉钦说的只是吃喝这一方面。那些富人做的远远不止是这些。

    因为复兴军不允许蓄奴,尤其是对华人。但是却可以长期雇佣周边藩属国的长工。

    有的人以此钻空子,在家中畜养各族的年轻女子。有的人家,一家就畜养几百女子。

    这几年专门有人到扶桑、半岛阿以及南洋地区以介绍工作的名义,拐骗当地土人女子到本土。

    这些女子虽然也跟买主签订长期契约。但是她们就跟私人畜养的姬妾一般。

    每当家主招呼客人,都会将这些女子叫出来陪客人玩乐。

    这与盛唐时期的狎妓之风颇为相似。

    有人觉得现在的国家幅员辽阔,有盛唐之风,自己的这种做法仿佛是在给国家添彩。

    也有清醒的人指出,唐由盛转衰,就是从长安的奢靡开始的。

    董书恒深以为然。只是对于这些富人生活奢靡,董书恒还有另外一层认识。

    “文轩,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粮食要是超过了所有人的需求怎办?生产的商品要已经足够所有人用怎么办?”董书恒问道。

    “这,这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衣食无忧,仓禀实而知礼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