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七章 拖后腿的官僚体系-《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1/3)页

    东华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大哥董书同要操心的事儿。

    太平洋太宽,东华太远,董书恒对那里是鞭长莫及。

    董书恒甚至都不知道现在东华已经正式建国的消息。

    但是他当初制定南美计划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有这么一天。或者说建立东华,本就是董书恒的计划。这里可是大华夏圈的东南角。

    所以针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做出了预案,后来这些预案陆续送到了董书同和蔡启明等人的手中。

    复兴三年(1858)二月份的时候终于有商船回来了,送回了三个月前东华的情况,那时候东华军还在南部作战。

    不过从战报中,董书恒觉得东华军应该可以获胜。

    历史上,两万太平军的残兵还有华工组成的军队,在南美都能够算是一支强军。

    更何况东华军可是继承了复兴军的衣钵。

    那些华人民兵都是接受过复兴军的基础训练之后才送到南美。

    中高层的军官更是全部出自复兴军军校的培养。

    如果这样还不能大败秘鲁政府军的话,董书恒只能怪自己看走眼了。

    既然遇见到了那里的情况,他就要做好准备。

    移民与钱是东华新立之后最需要的两样。

    钱的话,董书恒已经找到了买单的人。现在复兴军民间的资金非常充裕。

    这两年大家都尝到到了购买国债的甜头。董书恒准备专发一笔国债然后借给东华。

    有东华的矿产作为抵押,这笔债务非常安全。当然前提是东华得坚持下去。

    移民当面,目前复兴军正在推进河道治理工程,要迁移大量的沿河百姓。

    还有那个水电站预留地工程,也要迁移大量的人口。

    这些人总要有好的安置,要不然董书恒自己心里都会觉得对不起他们。

    东华虽然遥远,但是那里的土地适宜耕种,环境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其实是个好去处。

    光是秘鲁的地界养活个几千万人口非常简单。

    况且以后东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的。

    所以那里的移民接收容量非常大。

    只是现在复兴军移民工作,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

    社会稳定了,人心思安,海外移民越来越困难,大家都不想跑到那么远的地方。

    说到水电预留地迁移工程,董书恒最近没少收到底下的报告。

    各地反映的问题都非常多。甚至有的地方闹出了人命。

    都是祖坟的事情给闹的。

    要做整体迁移,老百姓迁出之后能够分到更多更好的土地,大家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大家祖坟都在当地。

    很多的地方宗族势力还很强,有些家族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些家族甚至传了上千年之久。

    这样的家族,你去让他们迁移,他们那里会愿意。

    只要迁出去了,原本的宗族体系就要受到破坏。

    董书恒也不想他们整体迁移。他本来就是要用这件事情削弱一些宗族势力。

    家国天下,有时候家国是一体的,共荣共损。

    但是有时候家和国又会走上矛盾对抗的道路。

    这就要看持家之人的选择了,大部分人会将家放在国的前面。

    一旦两者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家族势力可能就是国的掘墓人。

    复兴军的水电预留地工程,空出来的地是为了未来修建水电站作为堰塞湖蓄水区。

    既然确定了以后要全面发展水电,那么不如乘早准备。

    省的到时候,花费重金去移民安置。

    现在很多地方都被几年前的动乱给毁坏,现在就迁移安置是最划算的时候。而且现在复兴军手中也需要大量的移民。

    毕竟有那么多的新地盘要占领。

    谁都不想自己的祖坟被淹在水底。按照大部分人的认识,这是要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气运的。

    这种事情,董书恒还真没有办法让底下的官员用科学的办法给老百姓们解释。

    很多时候迷信和风俗习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宗教。董书恒将宗教协会的负责人都给找来协商办法。

    统一之后,董书恒将国内的几个主要的宗教成立了协会,纳入到复兴军的管理之中。

    商量到最后,众人商量除了一个可笑的办法,那就是由各个宗教派人成立迁坟小组。

    既然迷信,那就从迷信的角度去劝说他们。

    你要是信佛,我就派和尚给你解释,帮你免费做法事。

    你若是信道,那就派道士。

    当然官府是要给那些和尚道士一些补贴的,但是肯定是比老百姓自己请要便宜多了。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复兴军的官僚队伍的一些问题。

    内阁将移民动员的时间定在十月初五,到了行省下的文件截止时间就变成了九月三十,到了府里就变成了九月二十五,最后到了具体负责本地迁移工作的乡镇官员手中就变成了九月二十。

    为什么要层层提前,因为官员都想要政绩,都不愿意因为这个事情完成的拖延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