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一章 江宁书院城-《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3/3)页
“总统我们现在将所有的学院、书院都搬到了城内来。现在江宁这里有女子师范学院、男子师范学院、江宁书院、江宁理工学院、江宁中医学院、淮·克技工学校等近十所书院、学院或者职业学校。”
“我们将原本内城的那些大宅院基本上都改成了学校。组成了一个江宁教育联盟。”
“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书院公用内城的一个公共大图书馆。这样就可以将这些学校的图书集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也便于各个学校之间的学生相互的交流。”李存训指着马车外面的那些挂着大牌子的学校介绍道。
这个真不是董书恒教的,应该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样的模式后世倒是非常常见,也算是达到一种群聚效应。
“这样很好,你们这里可以成为一个书院城了。干脆就将内城变成一个江宁书院城。将政府机关都搬迁到外面去。”
“是的,总统,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回头我们就找院校的负责人谈话,寻求大学城建立的可能性。”对于董书恒的建议,李存训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去实践。
“不过这个主意虽好,可是这个得总统您先去说一下。要是让高官知道是我的提议将他们都给赶出去,以后我的日子就难过了。”李存训苦笑道,董书恒做事就喜欢这样雷厉风行,他刚才那可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董书恒笑着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他说道:“现在我们已经推广小学教育。在各个地方建立小学堂。随着读书人的基数在变得越来越高,以后希望能够进入书院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你们这里求学的书生还会爆发增长。”
“所以说,以后书院的规模还会越来越大。”
“江宁本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江南的文气有一半都汇聚在这里,这里真是一个办学的好地方啊!”董书恒感慨道。
后世人的称南京的经济比不上苏州、上海,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就是靠着那么多的高校支撑下来的。
学生也是一群需要消费的群体,而且他们的钱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外部,也是向城市内输入资源的人群。
一个城市的学生越多,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存训,你们不仅仅要自己培养人才,还要能够将人才留下来。要留下人才,一方面要将江宁变得更加的美丽宜居,另一方面要给人家创造就业的机会。”
……董书恒给李存训上了一路的课。他们第一站赶到了江苏行省政府,在这里董书恒和江苏的官员开展了一场座谈会。
了解了江苏的建设情况,也提了一些建议。江苏这里的发展基础是所有省份中最好的。
虽然北部地区划给了徐州市,东南地区划给了沪上,但是江苏的体量还是很大的,它的境内还是有扬州、江宁和苏州这样发达的城市。同时还有淮海军初创时在东台、高邮留下的工业基础。
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江苏都走在了别人的前头。
接下来的一天中,董书恒去参观了淮·克的兵工厂,它早就想去看看那些巨大的要塞炮是怎么制造的。
“克鲁伯先生,在这里生活的怎么样?”董书恒在这里见到了小克虏伯,并且亲切问候他。
“哦,亲爱的总统先生。感谢您当初将我引领道华夏这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创造奇迹的地方。”小克虏伯感慨万分。
他到华夏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亲眼见证了董书恒带着手下统一了一个跟整个欧洲差不多大的帝国。
然后他还亲自参与了华夏的经济建设。
他已经和妻子玛丽加入了华夏的国籍,宣誓为华夏效忠。这是他们最初的时候就做出的决定。
接下来,小克虏伯向董书恒介绍了一下的工厂的建设和投产情况。
淮·克集团在江宁建造的是炼钢、机械、军工联合体。其核心其实还是位于江北的炼钢厂。
考虑到城区的生活环境问题,淮·克的炼钢厂最终还是建在了江北地区。
那里既有火车站又有水运的港口,对于大型钢件的运输有重大的作用。
但是军工厂却是建造在了江南,主要还是考虑到工人的生活问题,江北地区毕竟有些荒凉,两者之间有水路相连,交通也很方便。
重炮的铸造厂房非常的高大。董书恒不懂技术,看不大懂工艺。
只是大概知道一些简单的原理。
“总统,您给我们看的新式火药太棒了,既然有了这种火药,解决了发射药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研制更大口径的火炮了。而且这种火药对于后膛炮来说非常的友好,它几乎没有什么残渣。”小克虏伯兴奋地说道。
就如同火药一直限制了枪支的发展一样,它也限制了火炮的发展。
“总统,跟您汇报一件事情,您之前交给我们研制的镍铬合金装甲的研究已经有了眉目。这种装甲确实要比普通的钢制装甲强上很多。”小克虏伯兴奋地说道。
在合金钢的研制上,华夏这边似乎已经要超越了普鲁士和英国。
这让小克虏伯的心中隐隐有些得意。以前他将自己的父亲看做无法超越的目标。现在他似乎可以走到父亲的前面。
ps:求票!推荐两本书《我的剑渴望鲜血》、《灵魂画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