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京府少尹-《大唐朝请郎》


    第(2/3)页

    可惜注定没有结果,张军对于京官来说,确实是有些陌生了。

    人群散去,右街使判官也到了,一脸的晦气。

    也不怪他拉拉着个脸,谁大清早的在自己的辖区里摊上这种事儿心情都好不哪去,这也算是倒了霉了。

    一边是外相节使,一边是京兆少尹。虽然京兆少尹管不到金吾卫来,但也不是轻易可以得罪的,何况这少尹是有名的根子硬。

    这个窦申是外戚,他妈妈是李渊的五世孙,而李适是七世孙。也就是说他妈是当朝皇帝的堂姑奶奶,皇帝得管他叫一声表叔。

    这其实还不算什么,关键是,窦申的从舅,也就是他妈妈的堂兄,是金吾卫大将军,嗣虢王李则之。

    而他族父,就是御使左中丞窦参。

    甚至小道消息都在说,窦申其实就是窦参的亲儿子。叔嫂沟通嘛,在大唐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左右金吾卫的老大,加上御使台的老大。就是这么坑。

    右判官能坚持着来,到了现场还能保持冷静,其实都相当不容易了,真的,换成心里素质差点的,这会儿都得瘫。

    这事儿肯定要捅到皇帝面前去,而且不管皇帝最后怎么判定,他这个具体责任人都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判官已经看到了自己全家流放的大好前景,甚至都没对街典王阿二发脾气说重话。没有意义。

    甚至他都没有搭理张军,相当‘嚣张’,来了就去察看伤者,看看会不会死人。如果死了人那就不是流放了,那就是赐死。

    “可唤过医师?”

    “已去营中寻了,该是很快就到。”

    “再催,唤针师同来。”

    右金吾卫衙门就在布政坊,离这地方不远,确实是很快就到了。

    张军看人群也疏散了,这边医师也到了,这判官又不搭理自己,就和王街典打了声招呼,让他们如实上报,自己回了车上。

    也没有人敢拦着要缉拿凶犯,一众徼巡和武候站在那看着张军的车马走远,去了大明宫。憋屈呀。

    张军还是第一次这么早来朝会,心里还感觉挺新鲜的。

    结果到了大明宫才知道,朝会不是天天都有的,皇帝主持的大朝会和月朝会他知道,大朝会一年两次,月朝会一月两次。

    但是常朝他是真不太清楚,也没参加过。

    结果现在知道了,大唐朝根本就没有正经的常朝,甚至还可以请假,还可以连着请假。

    而且常朝不是天天都有,要算日子,而且也不在含元宣政紫寰三殿,而是在延英殿。

    监察御使领着过来打卡的官员入殿,监门校尉唱籍,也就是点名,答‘在’,然后皇帝出来,大家一起参见一下。就完事了。

    如果有官员要奏事,需要提前三天把奏表送到政事堂。

    如果是常参日,李适会让一个宰相陪着自己,在延英殿接见三两个官员,当面说说事儿。

    今天不是常参,就是点了个卯‘唱名’,然后有事的办事,没事的就各回办公室去坐班,连宰相都没露面。

    然后张军就有点懵逼,这特么不是扯犊子么?自己来这么早干什么呢?

    点完名官员们都散了,回办公室的回办公室,出宫的出宫,张军琢磨了一下,慢慢悠悠的逛去了政事堂。

    叫中书门下知政殿,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实际上,是把尚书六部的职能集中到了中书门下。

    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抢权。也正是这种朝参制度和各省的抢权,才使得宰相专权成为了现实。

    大唐朝的常朝啊,从始至终就没正经过,李渊三日一朝,李世民五日一朝,武则天十日一朝,就玄宗辛苦了些,隔日一朝。

    到了李适这里,把朝会改为了延英殿会奏,常朝变成了隔三岔五来一发,也不奏事。

    不过中书门下领五房这事儿,确实是和李适没关系的,是玄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搞出来的。

    然后皇帝又不上朝,上朝也不奏事,下面官员要奏报点什么都得在中书门下过一道,这就让首辅宰相有了更大的权力。

    也慢慢把皇帝和大臣们隔离了开来,慢慢的,皇帝只能看到宰相想让他看到的东西了。

    所以后面就越来越乱,贪腐成风,最终形成了内官,中官,外官,节度四方夺权的乱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