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占城稻-《文科大唐》
第(2/3)页
水稻将会逐步取代成为最重要的主要粮食来源,不过目前水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中国历史上的粮食主产区是不断变化的,唐朝时候是中原和关中,到了宋朝时期是“苏湖熟,天下足”。可是到了明清时期,苏常一带商业展,不但不是粮食主产区,反而要依赖于外面支持粮食。那个时候粮食主产区转移到了湖广,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明清时期甚至北方的粮食完全不够自给自足,需要南方从京杭大运河漕运到北方补充。一旦漕运断了一两个月,那北方粮食都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了。
粮食主产区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并非是一层不变。不过目前什么苏湖和湖广都是没有影子的事情,目前时不凡却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把刘洎拉过来的机会,甚至是把江南豪族拉过来成为战略上的潜在盟友的机会。
时不凡拿出了一根笔说:“刘家不是说没有什么好处吗?我告诉他们好处在哪,你去让人告诉刘家,只要出海到了南方一个叫做占城国的地方,那里有一种稻谷叫做占城稻。这种占城稻从种植到收获,不过是五十多天,甚至一年可以种植两三次。有了这种占城稻,那可以转移到湖广和苏常,这里大概也都是在刘洎的控制辖区之内。”
“到时候只要在这里种植这个占城稻,这个占城稻不用太多护理,直接采用我们的合作社方式,完全可以用少量人口种植大量的土地。虽然未必有精耕细作那么多,可是目前人口少,完全可以先用这个办法。一旦采用了集约化农业种植,那这样粮食种植产量飞涨,光是这连个地方的粮食,足以供应目前我们全国,甚至我们全国哪怕多了十倍的人口也不是不能够满足。”
秦嘉瑞更是两眼精光,这样多的粮食,简直是惊天之大。作为曾经开客栈出身,能不知道食物对于人类的作用吗?民以食为天,食物几乎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多少次叛乱和各种起义不都是以食物缺乏作为起因吗?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食物足够多,那这样可以维护国家彻底稳定。
不过这个只是“理论上”的,光有食物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没有合适的财富流通渠道,那庞大的食物和庞大的生产力,必然会带来社会的暴力转型,这样重新构筑社会的体系,也就是革命了。
“我这个可是在大唐这股热油上面,再次狠狠的增加了一大把柴火。等几年之后,占城稻一旦被引进,大量在江南地区种植,大唐的生产力可是十倍往上升。这样等于是把李世民这个皇帝放在热油里面炸,恐怕李世民都要被炸熟了!一旦占城稻引进,生产力再次狂飙起来,这样大唐的社会转型将会更加剧烈,李世民更加离不开我。不把大唐折腾到社会转型期,我们是不会安稳的。”时不凡想道。
时不凡也就是这么腹黑了,他和别的穿越者不一样,别的穿越者是“管杀不管埋”,只管提高生产力,可是却根本不管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了。时不凡不但要提升生产力,还要利用这股生产力提升的滚滚洪流来养寇自重,为自己争取更多好处,然后让李世民不敢把他怎么样。
“嘉瑞,你去跟刘家的人说,只要是刘洎完成了这个事情,那这样对于以后刘洎有着无比巨大到处。甚至刘洎可以从此一飞冲天,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甚至这样提高江南的粮食产量,对于江南提升在我大唐的地位,有着无比重要的好处,我不相信他们不动心。”
“甚至这个水稻主产区,不但可以在刘洎的那里,甚至在剑南道的巴蜀也都可以有很多的产量。到时候给利州都督武士彟送去一些,但愿还来得及吧!”
尽快普及这个水稻的生产,放弃过去的那些精耕细作的做法,直接采用了集约化农业的生产方式,这样有助于尽快生产。当然集约化农业肯定没有精耕细作那么产量高,中国的精耕细作是建立在中国人口相对多,和土地相对不足这才采用的方法。地主庄园经济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展,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不过凡事不能教条主义,目前大唐最缺的是人口,最缺的是人力资源。没有足够的人口,那想要尽快形成生产力,就必须要依靠大规模集约化农业了。
反正南方这个时代没有开,大唐的均田制还没有能很快普及到南方,南方的大量土地原则上是你能够耕种多少,那你也就可以耕种多少,不会有人去跟你抢,因为南方人口相对少了很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