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盐道兵-《文科大唐》
第(2/3)页
甚至煮盐是一个劳动密集的行业,对于山东的庄园经济有一定的破坏。煮盐是一个效率低,甚至是需要很多人手的行业,这样很容易形成和山东士族的庄园经济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掠夺。再加上唐朝没有后来元明时期那么严苛的户籍制度,不像是后来那些什么世代当兵,世代工匠,甚至是世代从事盐业的人。唐朝户籍性质改变,并不是那么艰难,所以一旦山东煮盐行业展,大量当人力会被吸收过去,这样对于山东士族的庄园经济有些不利。
所以房玄龄一定程度上支持在这个吐谷浑方向开辟一条食盐渠道,那其实也是减轻了朝廷对于山东地区的食盐供应需求,这样也都是降低了山东食盐的份额。避免了大量煮盐行业和山东士族状元经济掠夺人力资源。这个也就是房玄龄赞同的缘故,这个其实也就是政治了也许今天能为了共同利益合作,而明天也都能够为了别的事情闹翻。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给朝廷开辟盐道,那对于减轻山东食盐供应压力有帮助,更是降低了煮盐行业对于山东人力资源的吞噬,一定程度上维护这个山东士族利益,这个也是房玄龄赞同的原因。
“八百人,并不算太多。皇上,我认为其实只要做好一些准备也就行了。比如说可以考虑从不同的折冲府调动出来,每一个折冲符调动一两个也就行了,不会太多的人,这样他们来自于不同地方,他们恐怕不可能后太多熟悉。甚至必须啊哟挑选那些已经成亲的,甚至是有了后代的将士。甚至服役期限不能过五年,五年之后更换。”房玄龄说。
房玄龄这个提议立马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因为从不同折冲府调动,那这样都并非是乡亲,自然有天然的疏远。至于从那些已经成亲甚至是已经有了后代的人抽调,那这样反而能用亲情牵绊他们,他们反而不敢乱来,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国内。
至于另一方面轮流更换,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士兵长期服役,也都对于朝廷不满,并且新的士兵不那么熟悉长官,自然不会跟着长官了,长官也都无法建立绝对的威望。
“房仆射此言,乃是老成谋国,我认为可以了!”杜如晦说。
杜如晦也都认为可以开辟一条食盐渠道给关中,也是有利于关中降低山东食盐的依赖。多开辟一条食盐渠道,那对于关中地区食盐供应也是有好处的,杜如晦作为关中士族,自然不会反对。他之前只是担心兵权事情,那既然这个事情给你解决了,那其实也可以放心了。
房杜二人都赞同了,大家也都不过是八百人,而且还是咋外国,那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哼,人治思维!”时不凡心里吐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显然都是采用了“人治思维”来衡量这个事情,其实不管是通过那个从不同地方抽调,甚至是从那些已经结婚生子的士兵那里抽调,其实也都一种人治思维。这个其实是利用士兵之间的情感陌生和对于国内亲情的牵绊来避免士兵叛乱或者是脱离控制,表面上看是不错的,可是这种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人治思维。
通过人类的感情来管理人,那这样固然看起来好像是可靠的。可是却严重疏忽了一旦一支部队,哪怕只是一支临时编制的部队,那一旦长期存在了,那他们这些军队之间必然会部门化体系化,同样会产生部门利益。这个部门并非是正式或者不正式就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不正式的部门同样会产生自己的部门利益。哪怕是一支名义上是临时编制的部队,可是一旦长期存在,长期的存在了,那这样天然的也都会产生了部门利益。
虽然士兵五年换一次,甚至军官可能也都会轮换。可是一旦这支部队长期存在,部门利益那天然也就存在了,不是换什么人就能解决的。这种部门利益不是依靠换人就可以解决的,哪怕换在多人,天然部门体系存在,那他们就会为了自己部门利益而争权夺利。
有些时候两个部门之间天然是对手,这样换了在多人都没有用的。哪怕延续二十多年,那里面的官员和办事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是部门之间的冲突利益却还无法解决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