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盐运使辛茂将-《文科大唐》


    第(2/3)页

    甚至利用历史知识和提前预知的经济展知识,足以的出征盐运使未来的地位越来越庞大,那赶紧趁着这个时候占着,那就不要等到以后成长起再去占位置了。

    “盐运使?专司负责此事?”李世民问。

    时不凡回答:“没错,专司负责此事,负责替我打大唐采购,运输甚至处置和吐谷浑的各种关系,甚至扶持那些因为我大唐采购食盐而获得好处的人,让他们跟着我们大唐一条心。”

    对于这个艳云时代设立,李世民感觉好像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至少目前李世民并没有预测到未来长安关中一带会人口激增,甚至是人口的压力足以让李世民都喘不过来。李世民对于这个判断并不是太过于熟悉,他还是认为是这个盐运使是为了对付这个吐谷浑而这里的。在他眼里处理民生方面确实是他的一个弱点,尤其是他处理民生的观点还非常落后的,完全是借鉴与古代的东西,并非是能预测到后来的展。

    关中地区人口激增,在未来这个是要提前预备了。时不凡也都要有所准备,本来唐高宗时期的人口激增,恐怕要面临提前。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之所以“迁都”洛阳,恐怕除了躲避关陇集团的影响,恐怕也不无观众地区人口激增,不得不主动迁都的缘故。长安虽然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越百万的城市,可是如果要一分为二看,以唐朝的生产力和交通能力,如此庞大的都市固然是一个荣耀,可是背后的压力绝对也不小。承载这么庞大的人口可不是两嘴皮子一碰就行了。背后的社会体系甚至是各种生产、交通等等体系也都要得上。如果配套体系跟不上,那人口多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是要灾难了。

    时不凡提前做好这个盐运使提前筹备是食盐来源渠道,这样半公半私了,不但是为了自己未来掌握更大资源,也是为了十年之内关中地区人口猛增,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都拥挤在长安,这样庞大的物资供给压力,食盐也是一个重要的。掌握了食盐,那可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提前布局是非常重要的。

    以时不凡所擅长的宏观经济学,他更擅长做这种地区之间长远的经济推测,古代人明显不具备这方面的思维,或者说是这方面的思维非常原始甚至浅薄,这个是他优点,自然要扬长避短了。

    “好吧,就让这个辛茂将去吧!”李世民同意了。

    李世民再次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被时不凡挖了一个不小的坑。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所以李世民哪怕再聪明,那也是都无法预测未来的展趋势。相反时不凡也许权谋方面不如李世民,可是在信息方面却远比他多了无数个“TB“,在信息方面时不凡反而能够更容易的决策。决策是依赖于信息的支撑,不是随便想的。哪怕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是房谋杜断,可是在没有足够情报信息支撑,那他们也是无法能够有效决策。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绝对聪明的人,不依靠信息也就可以正确决策的,反而越聪明的人越是依赖于信息。

    “告退!”时不凡说。

    时不凡直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辛茂将,这个“盐运使”是一个使职,在古达地位是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一般这种等级的临时差遣,只需要皇帝任命也就行了,不需要门下省来审议了。不过后期的皇帝通过这种的“临时差遣”反而把那些正式官职的权力给篡夺了,结果一大堆“临时”的人却掌握了正式的权力,正式的官职反而成为了临时身份的加衔。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宋朝,让宋朝在此之上开创了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辛茂将,这次我保举你去到了吐谷浑。你也不用认为我偏心,把你打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也不好,比不过任雅相在长安舒服。我知道你也算是文武兼通了,不但懂得文事,甚至军事也都懂得不少。不过我也要说一说你的缺点,虽然你两样都懂,可是在一些政治敏感性方面却明显没有任雅相明白。所以我认为你应该扬长避短,主动先暂时离开长安,这样先积累一定的资本,这样立足稳定了之后就不怕轻易落入漩涡当中了。”

    “而在长安这里,一不小心也都要落入什么漩涡当中,我担心你无法及时的摆脱。相反取到了外面积累资本,那完全可以为将来获得更多好处。”

    辛茂将还是有些犹豫,说:“师傅,这个盐运使,真的有前途吗?我不怕苦,可是……我还是希望有一些前途。”
    第(2/3)页